纵观2008年,几乎全部的政府和企业都表示2009年将是全球最艰难的一年.世界经济的衰退,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大幅提高,加上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让全球跌入百年以来的经济谷底。 
    作为最为脆弱的行业之一,近10年来酒店业实际已经不止一个低谷了,911恐怖袭击、Sars等天灾人祸都一度让酒店业陷入瘫痪之中。不过,当相当多的企业在低谷中死亡或挣扎时,却也有不少的企业看见了曙光,并积蓄力量,在行业逐渐上行的时候异军突起,成为顶级的公司。911造就了Expedia这样的分销巨头,Sars之后携程成为难以撼动的行业第一,这都是令人惊叹的力证。 
    2009年全球经济低谷运行时期,是不是又有一些企业会抓住难得的机遇并在未来站上最高巅峰呢? 
    并购造就中国真正的国际化酒店集团 
    10%的出租率! 
    这是任何酒店难以想象和接受的,但2008年这个数字在许多酒店的报表上每月都出现,而2009年年初这样的数字已经在更多的酒店报表上出现. 
    经济危机下,最难生存的将是众多的单体酒店。与国外酒店高集团化程度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酒店绝大部分是单体自营,即使是集团,也大多属于资产集中、管理分散的方式。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许多大的酒店集团应运而生,并从某一国家内的集团逐步向全球发展。目前,全世界较大的酒店集团已达几百家,控制着全世界客房总数的绝大部分,并产生了三大巨头的洲际、喜达屋和希尔顿饭店管理公司,这些集团酒店在资金、技术、人才、设备设施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对所属酒店统一经营模式,从而实现高管理水平、高服务质量、高经济效益。 
    1985年,上海市政府把一些大型宾馆酒店合在一起,建立中国第一家酒店集团。管理团队由政府官员和单体酒店领导抽调组建,既没有管理经验,也没有集团化感觉,更谈不上市场概念,当时戏称“集而不团”的集团。发展24年后的2009年,中国通过注册的酒店管理集团有1000多家,相对活跃和被市场认知的近100家。从绝对数字上,我们似乎看到了酒店集团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但从实际经营上,我们却发现欣欣向荣的表面隐藏着许多问题。 
    首先,酒店集团在中国酒店数量的比例仅占16%,而1000多家酒店集团70%左右名存实亡,非常多的公司注册采用酒店管理集团,而实际运作却是为了诸如房地产等项目。 
    其次,许多酒店集团是仍然只是单体酒店的联合体,既没有统一品牌,也没有集中管理。同一集团下的酒店名称各异,酒店设施也不同,集团层面的客户少之又少。 
    第三,酒店管理层即使希望加入或组建酒店集团,受地方保护主义和体制局限也很难成行,加之本身管理意识的落后,更加无法克服集团化进程遭遇的困难和阻碍。 
    最后,中国酒店集团缺乏有效的销售网络和预订系统,具备CRS和其他相关管理系统的酒店不到30家。系统的缺失导致更大层面的管理失控。  2009年,经济的巨大波动促使单体酒店开始青睐连锁经营方式,诸多上市的酒店集团也趁机低成本收购单体酒店。同时,经营良好的部分集团也纷纷开始采购CRS等管理系统,向统一管理和集中经营的模式迈进,相信通过3-5年的努力,中国将涌现出真正的国际化酒店集团。 
    差异化竞争成就传统的B2C分销企业 
    2008年,携程开始上下游一体化经营,艺龙倡导4G理论,芒果网Q芒果计划运行,12580生活信息平台横空出世。四家代表性公司的战略布局清晰地描绘出2009年开始,B2C分销领域将不再同质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中国的分销市场除了传统旅行社就是订房中心。传统旅行社拼客源、拼价格,订房中心拼发卡、拼广告。如今,当传统旅行社还在价格困境、产品同质中挣扎时,订房中心已经开始清醒起来并付诸实施,走向不同的发展方向。 
9 1 2 3 8 : | (本文已被浏览 7069 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