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处于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中国酒店业,面对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环境,不可能独善其身。总体来看,中国酒店业深深扎根本国国土国情,具有中国特有的强韧生命力。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处于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中国酒店业,面对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环境,不可能独善其身。目前局部地区和部分高端酒店所受影响较为明显,但从总体来看,中国酒店业深深扎根本国国土国情,具有中国特有的强韧生命力。 
    当然,中国酒店业当前采取何种应对策略,对于其能否安然度过这次危机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在困难之时,最关键是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我们的温总理说:“在危机中,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信心是宝贵的财富,是人们走出低谷、跨越险滩的精神之源,是人们战胜危机、化险为夷的力量之源。而“危机”二字,顾名思义,一指风险,一指机遇,风险与机遇就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危中寓机,机中有危,相伴相依,同生共长。 
    毋庸置疑,中国酒店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危机中必然受到市场经济残酷无情的考验,优胜劣汰的市场潜规则将会导致酒店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格局。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大多酒店的经营者们在危机中顶住了压力,表现出了清醒的头脑和积极应对的态度,没有陷入盲目悲观的泥潭不可自拔。他们有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大无畏精神,增强了调控复杂局面的能力,增强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增强了抵御超大风险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的酒店业只要能振奋信心,砥砺勇气,攻关克难,终会走过风雪寒冬,迎来鲜花绽放的春天。 
    在困难之时,中国酒店业站在风口浪尖上,不想破碎,只能更强。其一,调整客源结构,瞄准内需市场。根据网站上大量的统计数据显示,以国际商务客人和旅游客人为主的高端酒店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成了最大的受灾户。因此,当前各大酒店尤其是高端酒店应该改变长期忽视国内市场的理念偏差,在保留原有定位的基础上,调整客源结构,瞄准内需市场,挖掘服务潜力,着重加大对大众化服务、经济型品牌、中低端产品的投入,同时适应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其二,多元化经营,温馨化服务。 
    酒店业尤其是大型酒店集团应实施多元化市场经营战略,灵活运用租赁经营、特许经营、收购兼并等多样性方式,重视开拓商务会展市场、观光旅游市场、休闲度假市场等专业性市场;同时,从酒店内部挖掘潜力,提升细节性服务,实施温馨化管理,做到成本有效控制,从而为客人提供价廉质高的酒店产品,以提升酒店整体应战实力来化解经济危机。其三、遏制盲目降价、巧思扩大营销。现在大部分酒店都属于高投入、微利润的行业,降价空间十分有限。 
    而在经济低迷时期,如果过分依赖降价策略,把它作为“万灵丹”和“特效药”,不仅治不了病,还有可能对酒店经营雪上加霜,致使其陷入恶性竞争,从此一蹶不振。因此在满足市场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抓牢商务会展市场,开发度假旅游市场,升级优化管理软件平台,扩大营销网络和推广网站建设,都会给酒店业带来一番新气象。其四,储备人才资源,释放工作潜能。在危机的环境中,人才的积极性和贡献率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
 酒店业如果能够把这一特殊时期作为其修养生息、储备人才的最佳时期,做好员工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并适时引进人才,停下来“歇一歇”,将为危机过后走更远的路做好准备。其五,内外团结一心,上下荣辱与共。酒店行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们应该集思广益,通过举行座谈交流、开展内部培训、组织技能大赛、升级互联网和管理软件平台、搭建酒店与政府信息交流桥梁等各种方式,突破自身发展的各种囹圄和藩篱,看到另一片不同的“天空”。这种合作不仅是酒店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也可以是酒店业与其他行业间(旅游业等)的战略联盟,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和酒店企业大家抱团取暖,同心同德,力量无穷。 
    在困难之时,政府出台的扶植政策是最好的“强心剂”。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酒店经营者们无疑应该是站在第一位的,但是单单依靠酒店业自身,肯定是身单力薄、不堪重负的。因此,更重要的是依靠我们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概括一下,就是“一基础两保障和两希望”:“一个基础”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切实拉动服务消费的有效措施,如带薪休假制度、旅游与酒店相结合的套餐活动、政府财政补助开展各类促销活动和会展活动等等,进一步推动国内消费市场,实现共赢局面。 
9 1 2 8 : | (本文已被浏览 6054 次) |
|